来源:广州生态环境局南沙环境监测站发布日期:2021-12-23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
第一章 环境监测工作概况
第一节 大气环境
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采样点,全区共设空气自动监测站6个,分别在南沙科学展览馆子站、横沥中学子站、麒麟中学子站、小虎村子站、沙螺湾村子站、十八涌子站、南沙街子站和榄核子站。
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监测点设在南沙资讯科技园会议培训中心、新垦城管中队楼顶、横沥中学致善楼楼顶、黄阁镇政府饭堂楼顶。
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重金属铅、汞、砷、镉、铬、六价铬设点在榄核镇广场路170号监测。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
2020年监测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为沙湾水道黄阁水厂水源和沙湾水道东涌水厂水源,监测的乡镇饮用水源有广州市根和自来水有限公司吸水点、广州市东泉供水有限公司吸水点和广州市榄核自来水有限公司吸水点。
2020年河流监测包括南沙区蕉门水道、小虎沥水道、凫洲水道、洪奇沥水道、沙湾水道、骝岗水道和西沥水道。
南沙区2020年丰水期、枯水期监测河涌270条。
第三节 声环境
按照广州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布点要求,南沙区设有13个1平方公里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网格。
南沙区的交通噪声2020年设交通噪声监测点12个,监测路段全长91743米。
第二章 污染源
表 1 南沙区工业三废情况一览表
第三章 环境质量状况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
南沙区2020年综合指数为3.23,同比下降20.44%;达标天数比例为88.3%,同比上升10.38%;PM2.5年平均浓度20.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70%;PM10年平均浓度38.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48%;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1%;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7.9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臭氧浓度(第90百分位浓度)149.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1%;一氧化碳浓度(第95百分位浓度)0.93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46%。
降尘年均值为2.31吨/平方千米•月,优于广州市暂定标准(8.0吨/平方千米•月),全年月均值达标率为100.0%。
硫酸盐化速率年均值为0.23毫克SO3/100cm²•碱片•日,符合国家年均值标准(0.25毫克SO3/100cm²•碱片•日)。
2020年广州市南沙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M10、PM2.5和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位百分数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降尘同硫酸盐化速率亦达到国家标准,以常规污染物分担率评价,臭氧分担率最高,达28.9%,其次是二氧化氮,分担率为22.1%。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硫污染最低,分别为8.0%与3.7%。
2020年广州市南沙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为22~19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出现优的有190天,占51.9%;出现良的有133天,占36.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出现轻度污染的天数为34天,出现中度污染的天数9天,分别占9.3%及2.5%,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天数均0天。出现中度污染的9天,均以O3为首要污染物;出现轻度污染的有34天。
表 2 2016-2020年南沙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
图1 2016-2020年南沙区空气质量状况天数分布
第二节 地表水质量
一、饮用水源
2020年南沙区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和乡镇饮用水源地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2016-2020年期间,南沙区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和乡镇饮用水源地水源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
表 3 2016-2020年南沙区饮用水源水质状况
二、主要河流水质
2020年南沙区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良好。2020年与上年相比,蕉门水道、小虎沥水道、洪奇沥水道、沙湾水道、骝岗涌和西沥水道的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凫洲水道的水质状况变差。2016-2020年期间,骝岗涌水质状况有好转,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沙湾水道和西沥水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小虎沥水道和凫洲水道水质状况有所下降。
表 4 2016-2020年南沙区河流水质状况
第三节 声环境质量
一、区域环境噪声
2020年区域声环境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7.5分贝,同比上升1.2分贝。影响区域环境的主要声源为社会生活噪声。
图4 2016-2020年南沙区区域环境噪声变化(单位:分贝)
二、道路交通噪声
2020年南沙区道路交通噪声的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8.4分贝,比上年上升1.5分贝。
图5 2016-2020年南沙区道路交通噪声变化(单位:分贝)
第四章 工作计划
(一)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系列专题研究,统筹“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保障措施。
(二)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以协同防控臭氧和PM2.5为主要着力点,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完成臭氧立体监测网络的建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三)强化水污染防治。督促相关部门全面推进拆违治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着力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实施末端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进沙湾水道沿线取水口上移整合工作。
(四)夯实土壤污染防治。根据国家及省、市工作部署,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土壤调查和相关地块的督查,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
(五)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推动中滔绿由公司搬迁项目(南沙区医疗废物协同处置项目)尽快建设落地,进一步提升我区危废处置能力。
版权所有: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4401150002
ICP备案号:粤ICP备19092744号-3 粤公网安备 44011502000005号联系电话:020-12345地址: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1号